太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 2011-01-08 浏览量:236 来源:太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安睿 文字大小:

太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是在经历了国内、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逐步转暖复苏后,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太平区全面实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明显进展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打牢经济基础、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的关键时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支柱产业、壮大产业集群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促进我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转型振兴、富民强区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规划的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太平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区经济社会提速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上新台阶。

预计(下同)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95.2%,年均递增24.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0.6亿元、11.5亿元和10.9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00%、211.9%和185.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2亿元,比2005年增长163.2%,年均递增21.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五年累计完成48.1亿元,是上五年的5.4倍,其中2010年实现19.3亿元,比2005年增长481.4%,年均递增4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亿元,比2005年增长145.4%,年均递增1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2005年增长87.13%,年均递增13.35%;农民人均纯收入6638元,比2005年增长73.9%,年均递增11.8%。

——五年来,改革开放取得进步,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面对资源枯竭带来的发展困境,区委、区政府认真分析区情,挖掘资源优势,于2008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两极、三板块”产业发展构想,并将理念变成了规划,同时全面组织实施,为资源型城区“转型复兴”开辟切合实际的太平路径。

投资环境日趋改善。五年累计新修道路17.6公里, 新增城镇绿地62.4万平方米,街路绿化1.1万延长米,实现绿化覆盖率37.73%。高孙路、新开路、塔新路、环坑路、矿山公园景观路等主要干道相继建成通车,全区产业发展的骨干路网基本形成。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内供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讯工程全面启动,国家矿山公园路网全面连通。

对外开放实现突破。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2005年7000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5亿元,年均递增48.2%;直接利用外资2005年60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600万美元,年均递增58.5%;出口创汇2005年170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1800万美元,年均递增60.3%。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五年累计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2个,总投资额81.49亿元,完成投资34.8亿元,其中54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特别在这一时期,我区集中力量开发建设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累计投入资金19000万元,引进38户企业,其中在建项目31个,投产项目15个,大大增强了我区经济的发展后劲。

——五年来,产业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十五”末期,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3.7:47.3:49。“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为2.6:50:47.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主导地位明显增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效益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5户,比2005年净增37户,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营业收入、利税实现年均大幅增长。五年来,全区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9个,总投资10.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3亿元                                                                                                                                                                                                                                                                                                                                                                                                                                                                                                                                                                                                                                                                                                            

第三产业起步良好,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以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旅游业开发步伐加快。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海州露天国家矿山公园,在“新中国60大地标”评选活动中获选中国第四大地标殊荣,公园主题广场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国家矿山公园四大板块之一的孙家湾国际工业遗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矿山体育公园基础设施、园林景观、冰雪大世界等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塔子沟度假园、怡然山庄为龙头的特色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五年来,累计投入2.39亿元,新建各类市场5个。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五洲御景园、鑫维钻石小区、红玛瑙商业广场、国际新城A区等精品楼盘、高档小区不断涌现。楼宇经济初现活力,累计入驻各类楼宇企业35家,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

农业结构调整明显,产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1.6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7.4%。粮食总产量五年累计3.3亿吨,比2005年增长26%五年来,我区培育了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同时也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五年来,民生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

就业工作进展顺利。五年累计技能培训3639人次,劳务输出22106人次,实现实名制就业62922人。坚持做好就业援助工作,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和扩面力度,城镇居民医疗参保率达到8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3%,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2%。建立健全社会困难群体救助制度,五年累计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29136万元、农村低保金156.5万元、分类救助资金4222万元,按政策提高了优抚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以及五保户、低保户补助标准。

惠民工程全面落实。基本完成了全市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棚改和沉陷治理工程,累计投资11.17亿元,新建楼房343栋,2万余户居民喜迁新居。实施了29个老旧小区的硬质覆盖、墙体粉刷等改造任务,先后建成了红玛瑙广场、棚改新区广场、细河南岸观光带、城南水上公园等一批群众休闲活动场所,今年建成的10个市民健康广场项目全部投入使用。

——五年来,社会事业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双高普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五年撤并小学5所,新建教学楼7栋,铺设塑胶操场15块,维修校舍11.6万平方米,累计投资4402万元。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幼儿教研、科研成果显著,完成“十一五”国家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项。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在中小学内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性健身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我区连续四年被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示范县区”称号,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市“双优”。

卫生计生工作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由2005年的90所增加到106所,床位增加到500张,基本满足辖区百姓需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1.67‰。

人才智力引进工作扎实推进,“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深入开展。

“双拥”工作和人民武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区人武部被评为“辽宁省先进武装部”。

积极关注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事业发展。史志、审计、物价、档案、民族宗教、人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五年来,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政务环境不断优化。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 。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廉政建设、行政监察工作取得新成效。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化,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加强。

社区管理规范有序。圆满完成了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第九、十届村“二委”换届选举工作。完成30个社区基础设施改造, 22个“十分钟服务圈”试点社区通过市级验收。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对煤矿危险源的排查、治理,积极开展了以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机械、消防及交通安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打击刑事犯罪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总体形势保持稳定。

五年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砥砺奋进,以超前的创新理念构建提速发展的平台。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逐步加强,我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扩大了我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全区社会政治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我区经济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进入经济大发展,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社会大进步的关键时期。但宏观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宏观发展环境良好。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竞争实力明显增强,而辽宁作为国家重要的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成员,正在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带及工业五项工程等发展战略,这些政策的强力推进,为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区实际制定的“一带、两极、三板块”的产业发展战略正在有序推进,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效益进一步凸显。为我区“十二五”时期实现提升跨越式发展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

自身发展基础坚实。建成区发展成效明显。玛瑙宝石城、红树综合市场等市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鑫维玛瑙宝石城正式投入使用,五洲御景园建设完成并实现入住、红玛瑙商业广场开工建设、国际新城A区正式签约,城南水上公园等一批群众休闲活动场所全部完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带动作用及综合服务功能大大增强。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塔新路、高孙路、海新路西段、新开路、南环路太平段等主要道路修建完成,“三横、三纵”路网格局已经形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基本具备了承载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以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工业遗产旅游业建设取得突破。孙家湾工业遗产旅游度假区、国家矿山体育公园、冰雪大世界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总的说,全区社会政治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为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缺少对城区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对于这些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未来五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城区经济“三年倍增、提速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全区未来五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产业发展规划为主线,以建设三大板块为主体,加快建设以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为载体的工业增长极和以国家矿山公园为主导的服务业增长极,打造“世界工业遗产旅游城市”和“中国玛瑙之都”两大城市品牌,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健全社保、维护稳定和构建“宜工、宜商、宜居、宜游”城区为目标,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努力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1.8亿元和33亿元,年均增长35.1%和2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3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亿元,累计实现260亿元,年均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2.6亿元,年均增长16%。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各领域的改革,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重大进展。五年累计引进域外资金155.8亿元,年均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4464万美元,年均增长20%;出口创汇累计完成13394.5万美元,年均增长20%。

产业布局。按照“一带、两极、三板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路、水、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达到七通一平,为项目入驻和达产达效提供保障。力争到2015年形成以新型材料产业为载体销售收入225亿元的工业集群和以海州露天国家矿山公园四大板块为载体销售收入超8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城市南部成为全国知名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国际工业遗产旅游度假区,打造国际工业遗产旅游和中国玛瑙之都两大城市品牌。

城乡一体化。加快劳动力转移,建设以工厂农业、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为代表的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均收入、公务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减少。到2013年,实现全域城市化。

社会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体系。2015年,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一)以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提高工业竞争能力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产业基地发展规划,高标准实施新开路油面、新开路西延、南纵路、新外环路、低碳科技园纵路和横路等主干路网工程,主干路电网、通讯工程,南纵路供水工程,北纵路供汽工程,新开路供水、排污和供汽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形成网格化路网格局、实现供水6万吨/日能力、双回路供电能力,基地内“七通一平”全部实现,为企业生产运行和项目达产达效提供保障。

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加紧建设阜矿高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借助阜矿集团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推进玄武岩纤维、矿岩棉制品生产能力,膨润土矿要达到60万吨生产能力,促进6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建成达产,阜矿集团机械制造公司整体迁入基地。加大对万达铸业、双橡工矿、昊海华龙机械、金广机械等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克服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在贷款贴息、技术改造、产能扩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其规模壮大、效益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政策引导,鼓励多元投入,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抓好现有3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和4家市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实力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型、功能食品加工、订单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

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围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光能材料和新型矿用装备材料五大主导产品,加大招商和策划力度。确保经过五年的发展,塔新路以西、沈阜路以东12.1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全部摆满项目。基地内总投资超千万元项目入驻180个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 力争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税金13.5亿元以上。力促基地成为产业高度集聚、布局分工合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工业区,成为全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力促企业上市融资。随着我国主板、中小板恢复新股发行,创业板开始运行,企业上市正面临大好机遇。加快推进企业上市,促进企业实现规模快速扩张、跨越式发展;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财税增收、就业增加,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整体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努力形成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梯次推进格局。力争2015年有3-5家企业达到上市条件,进入上市辅导和备案阶段,有效开展实质性申报工作,力争2015年有2-3家企业通过国家证监会核准发行股票。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五年内全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要达到3个,高新技术企业5个,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20项,培育新兴产业领军企业4户。

(二)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动力,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开发建设旅游产业。全力推进海州露天国家矿山公园建设, 完成投资60亿元,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税金6000万元矿坑工业遗产体验项目开工建设并形成规模,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旅游区内街路轮廓基本形成,28平方公里内的景区观光路网全线联通。孙家湾国际工业遗产旅游度假区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营。国际矿山体育公园的高尔夫球场达到一定的知名度,跑马场、飚车场、狩猎场全面启动实施。五年后,太平区力争成为全市第一家拥有五星级酒店的城区,第一家拥有高尔夫球场的城区,第一个全国知名、东北最大的旅游购物区。

加快发展玛瑙产业。坚持把玛瑙产业作为全区服务业率先突破的特色产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额15亿元。以鑫维玛瑙宝石城为先导,做大玛瑙宝石市场。启动“中国玛瑙宝石城”超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加大引导、扶持和招商力度,建设玛瑙城商圈,推动其向全国最大的玛瑙宝石集散中心、玛瑙宝石加工中心、玛瑙文化推广中心和玛瑙信息传播中心迈进,倾力打造“中国玛瑙之都”城市品牌。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国际新城A区项目建设,实施6万平方米国际商城、2万平方米酒店式公寓、20万平方米滨河景观带和一期地中海风情商住小区建设做好国际新城B区拆迁及建设工作。推进红玛瑙商业广场和鑫维玛瑙宝石城钻石小区建设进度通过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的开发建设,打造全市现代区域性商业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区域性总部,努力使太平成为资本财富集聚的新兴城区。

加强商贸流通建设。依托鑫维玛瑙宝石城、老玛瑙城、红玛瑙商业市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思路,突破常规模式,扩展发展领域,加快产业配套。重点建设辽西生产资料物流中心项目,全面启动商业化运作,打造全市最大的钢材、木材、矿用机械集散地。规划建设木材、钢材、陶瓷等建材市场和蔬菜、水果、粮食、海鲜批发市场,完善产业配套,打造具有较高档次的综合性大市场。到2015年,以综合批发市场为主体、特色专业市场为补充、诸多商业网点为触角的城乡商业体系基本建立,物流营业额达到60亿元,形成太平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进大出和商贸物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依托塔子沟“有山、有水、有庙”的自然景观,开发以旅游、休闲、观光为主题的都市农业项目。五年内完成民兵桥至塔子沟水库间的道路建设和河套治理工作,两侧综合商业开发,内部形成完备的景区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和高标准建设,打造亮点工程和精品工程,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旅游、休闲、观光为主题,具有太平特色的近郊旅游景区。

着力培育楼宇经济。加强商务楼宇招商工作,着力引进大集团、大公司落户太平或设立区域性总部,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实现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倾力打造太平新城。牢牢抓住城市南部开发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项目招商和征地拆迁工作,积极引进财团投资建设。启动太平新城智慧化城市综合体项目,作为全域城市化的中心区和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的配套服务区。五年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新城框架基本形成。数字化行政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区等一批先导型项目开工建设,部分行政办公楼竣工投入使用,主要行政部门全部落户新城,确保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具备行政服务中心、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基地生活中心三大功能。

(三)以深化财税改革为突破,确保税收稳定增长

推进财税改革。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形成完整统一、协调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硬化预算约束。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提高财政调度效率,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公教人员工资,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三农”、教育、民生工程和“公共安全”投入。

强化财源管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优化财源结构,巩固基础财源,壮大主体财源。一手抓内部财源,一手抓向上争取,拓宽现有税基。全力服务好新型材料产业基地、阜盘高速公路、孙家湾旅游区和玛瑙宝石城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使之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

完善税收征管。继续完善税收征管办法,加大对餐饮、煤炭、运输等重点行业和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重点税种的监控力度,不断提高重点税源对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瞒报、少报税额及伪造、虚开增值税发票等偷漏税行为,抓好“无证无照户”清理补税工作,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增加政府可用财力,促进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四)以民生工程建设为根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有目的、有针对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突出做好并轨人员、城镇下岗人员、失地农民和残疾人的就业工作,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一步拓宽城镇居民收入渠道,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全面提高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的抚恤和生活补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低保分类救助、特困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深入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启动5万平方米以下改造工程10处。继续以创建“国家园林城”为目标搞好绿化、美化工程,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注重上档次、出精品。

实现城镇一体化。以城市南部开发战略为契机,以转移农村人口为核心,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塔子沟都市农业观光区为先导,以太平新城为载体,以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为依托,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向城市的集聚

(五)以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推进九年一贯制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城区学校全部实现楼房化和操场“塑胶化”。巩固和深化双高普九成果,合理配置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合理布置和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力度,建立红树、高德、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公益性文化实施建设,推进阜新珍奇博物馆项目建设进度,博物馆场馆、广场、奇石园、游客服务中心及书画艺术创作室建设完成。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友爱太平”建设。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深入实施人才智力引进工程,切实保证“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深入推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积极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逐步把社区建成城区基础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平台。加强人民武装工作和国防教育,巩固“双拥”成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统筹推进体育、档案、区志、人防、物价、民族宗教等事业发展。

积极推进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66‰以内,自然增长率达到0.82‰。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信访工作,积极有效化解矛盾。加强交通安全监管,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生产,搞好重大隐患的排查治理;加大对非煤矿山、公众聚集场所、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力度,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安全和社会安全。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把提高法制化水平作为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加强法制宣传,开展普法教育,规范权力运行,实行阳光政务。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业集聚

    一是用好用足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认真做好各种扶持资金、贷款贴息等政策的申报和争取工作。二是加强政策协调,落实各项有利于太平区经济发展的现行政策,并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及时研究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二)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技术保证

一是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扩大研发投入,加强各类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比重,增强企业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企业为主体、高校、可研院所广泛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研发符合市场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和新型产品。二是鼓励和吸引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太平区设立研发机构或实验中心,发挥可研院所和高校在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的主导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建立集新型材料设计研发、分析检测、信息化服务、技术交流于一体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研发中心搭建服务于新型材料产业开发建设的平台。

(三)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资金保障

一是搞好规划编制和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申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同时,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信用平台作用,积极争取更多项目得到国家、省、市的扶持政策和银行贷款。二是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银企合作,多渠道、多层面的进行资金筹措。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

以现有产业格局为基础,突出地区优势和特色,坚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一是加速发展新型工业。坚持集中布局,加快建设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以资产为纽带、产品为龙头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二是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为现代大工业服务的基础性生产服务业,改造提升房地产、商业餐饮等产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招商引资,迅速做大增量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招商骨干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切实提高洽谈项目的签约率、签约项目的履约率。二是创新招商模式整合各种招商资源,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努力使项目源源不断地向太平进驻。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实施主题概念招商、规划招商、产业招商、节会招商和企业招商等形式,努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项目。三是健全项目落地服务机制,积极开辟重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在规划、环保、建设审批等方面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土地、供水、供电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四是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

目前,太平区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提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奋发有为、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全力推动太平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全面提升的新局面!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